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程序都是通过libc间接地发出系统调用的,所以只要编译一个只使用int 0x80的glibc库,然后在执行程序的时候用LD_LIBRARY_PATH或其他方法指定使用新编译的glibc库即可。
以glibc-2.9, Linux i386为例,在sysdeps/unix/sysv/linux/i386/syscall.S中可以看到
ENTRY (syscall) PUSHARGS_6 /* Save register contents. */ _DOARGS_6(44) /* Load arguments. */ movl 20(%esp), %eax /* Load syscall number into %eax. */ ENTER_KERNEL /* Do the system call. */ POPARGS_6 /* Restore register contents. */ cmpl $-4095, %eax /* Check %eax for error. */ jae SYSCALL_ERROR_LABEL /* Jump to error handler if error. */ 这里使用了ENTER_KERNEL这个宏做系统调用,接下来在sysdeps/unix/sysv/linux/i386/sysdep.h里可以找到这个宏的定义
/* The original calling convention for system calls on Linux/i386 is to use int $0x80.
阅读全文 →
在Ubuntu下编译Linux-xen时碰到arch/i386/kernel/head-xen.o无法找到的问题,而该目录下有head-xen.S这个文件,说明make之前的的工作并没有把这个.S文件编译成.o。而同样的代码,在ArchLinux和Fedora上svn checkout后编译没有任何问题。
最后发现问题在于Ubuntu默认会把/bin/sh指向/bin/dash,在scripts/Makefile.build里面加上一行SHELL=/bin/bash指定$(shell)使用bash即可。后来还搜了一下为什么Ubuntu使用dash而不是bash,其理由是dash的执行效率更高,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改动也导致了一些项目无法成功编译,虽然无法成功编译的原因可能是Makefile里使用了一些bash的特性而非POSIX shell所提供的那些。
另外在debug过程中在网上找到了一些debug Makefile的技巧:
make -n 可以仅仅打印出将要被执行的命令,而不去实际执行
make -np 可以打印出更多的信息(使用的规则和变量),并执行每一条命令
remake也是个不错的选择:“remakeis a patched and modernized version of GNU make utility that adds improved error reporting, the ability to trace execution in a comprehensible way, and a debugger.”
在检查shell命令的时候,可以使用set -x使得所有shell命令在执行前都能被输出。
阅读全文 →
把一堆石子排成n行m列,两人轮流从里面取出石子,条件是取出一个石子后所有在它右边和上面的石子也要被取走。谁取走最后一个石子就算输。以3*5的棋盘举例来说,先手取了(2,5),因此(3,5)也要被取走;后手取了(3,3),同时也要取走(3,4)。现在棋盘的状态如下(O代表这个位子的石子还没被取走,x代表已经被取走):
3 O O x x x 2 O O O O x 1 O O O O O 1 2 3 4 5 接下来先手又取了(2,1),于是第二排和第三排就一颗石子都不剩了
3 x x x x x 2 x x x x x 1 O O O O O 1 2 3 4 5 后手取(1,2)
3 x x x x x 2 x x x x x 1 O x x x x 1 2 3 4 5 接下来先手就只能取最后一个石子了,后手胜。
阅读全文 →
Quine是指一类能生成自己的程序,例如下面这个C程序运行后就能把自己的源码完整的打印出来:
char*f="char*f=%c%s%c;main() {printf(f,34,f,34,10);}%c"; main(){printf(f,34,f,34,10);} 这类程序的构造方法计算理论导引或者其他相关的书籍中都有涉及,这里不再赘述。这个月看到几个Quine的变种,都挺有趣的。
首先是sigfpe构造出来的三阶Quine,这是一个只有两行的Haskell程序:
q a b c=putStrLn $ b ++ [toEnum 10,'q','('] ++ show b ++ [','] ++ show c ++ [','] ++ show a ++ [')'] main=q "q a b c=putStrLn $ b ++ [toEnum 10,'q','('] ++ show b ++ [','] ++ show c ++ [','] ++ show a ++ [')']" "def q(a,b,c):print b+chr(10)+'q('+repr(b)+','+repr(c)+','+repr(a)+')'" "def e(x) return 34.chr+x+34.chr end;def q(a,b,c) print b+10.chr+'main=q '+e(b)+' '+e(c)+' '+e(a)+' '+10.chr end" 这段程序牛逼在哪里呢?运行后这个程序首先会输出一个Python程序,然后再运行这个Python程序会输出一段Ruby代码,最后这个Ruby代码的运行结果是原来的程序。或者说
阅读全文 →